老骥伏枥志千里,烈士暮年心不已——记中医战略学家黄德基
2024-05-31 阅读:1338
林巨伦,字乐庭,祖籍福建汀州,祖上以造纸为业。由于汀州造纸作坊多,原料紧缺,林巨伦的祖父林品茂来到龙南山区采购毛竹等造纸原料。因为路途遥远,搬运材料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提高了造纸成本,林品茂于是拿定主意把造纸作坊搬来龙游。林品茂做通了林祥茂、林淳茂两个弟弟的思想工作,一起从福州上杭县迁居龙游沐尘坑头村,在沐尘上塘开设林家造纸作坊。
林家造纸作坊落户龙游南乡以后,兄弟三人分工合作,各尽所能,很快就出了纸品。因为龙游南乡竹林茂密,原料价格低,人工、搬运费用也相对便宜,造纸成本大大降低,加上龙南山区环境好,水质清冽,产品质量远远超过福建土纸,林氏三兄弟赚得盆满钵满。
到林巨伦这一辈,已经是清朝乾隆年间,林家的造纸产业已是今非昔比。由于造纸技术精湛,经营有方,加上资金雄厚,又有长期积累的人脉和广阔的市场依托,产、供、销一条龙,林家造纸作坊很快在同行中脱颖而出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在龙游是一家独大,名闻遐迩。林巨伦不自满,致力开发新产品,除生产普通的土纸,还研制了黄笺、白笺和南屏纸等特色纸品,产品远销千里之外。
当时的上塘是灵山江重要商埠之一,不仅水路运输便利,可连接衢州、婺州、严州、杭州、苏州、扬州等地,陆路则处在衢处古道,纸张销往四面八方。
林巨伦聪慧过人,从小深得长辈为人处世、待人接物、经商之道的浸淫。父亲离世以后,他根据市场需求,及时调整经营战略,开发新产品,增加经营项目,扩大经营范围。
有一次,林巨伦到北方调查土纸的销售情况,发现北方天气干燥,风速强劲,风沙一刻不停地从窗户涌进屋内,而那些从市场上采购来的普通窗纸用不了几天就被吹得支离破碎,根本挡不住强劲的风沙冲击。北方窗纸市场巨大,他从中看到了商机。回家后,林巨伦马上研发出了坚韧的南屏纸,并成功打入北方市场。南屏纸纸质柔韧,经久耐用,需求量巨大。林巨伦抓住这个商机,扩增南屏纸的生产规模。为了以质量稳占北方市场,他亲自把关,精心制作,渐渐地成了北方人的首选产品。为了防止他人仿冒,林巨伦在出品的南屏纸上都打上自己的商号。由于林巨伦生产的纸张品种多,价格合理,信誉良好,质量过硬,行销大江南北,一跃成为龙商的佼佼者。
林巨伦经营纸业致富以后,不忘反哺龙游的乡亲。看到贫苦人家的孩子上不了学堂,他毫不犹豫捐资办学。县城城隍庙因为战火,墙斜栋歪,屋顶开了天窗,几近倾圯。光绪五年(公元1880年),时任龙游县县长陈瑜倡导富商士绅捐资重修城隍庙,林巨伦积极响应,既出资又出力。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缮,城隍庙终于修复完成。
灵山江发源于遂昌县高坪乡和尚岭,自沐尘马戍口入境,落差有一百三十七米,属典型的山溪,一到汛期,水流湍急,波涛汹涌,破坏力极大。以前,两岸民众仅靠小渡船过江往来,既不方便又不安全,经常发生木船倾覆、人员落水伤亡事故。林巨伦慷慨解囊,先后捐银圆八千,在灵山江上游独资修建石虹、塘寺、 马戍口、石凉亭、竹溪等处石桥,便利人们来往,增进了江两岸物资交流,使深山老林里毛竹、木材、中草药材能畅通无阻输送出去,提高了山区民众的收入。
光绪二十一年(公元1895年),林巨伦还捐资三千银元重修了通驷桥。通驷桥位于县城古城东门外,横跨灵山江。通驷桥最早系木桥,宋宣和年间(公元1119年)由祝昌宥妻子徐氏出资,准备将木桥改造成石桥。此时,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,工程因为战火蔓延而中途停工。淳佑年间,由乡贤马天骥牵头筹集资金续修完成。此后,通驷桥屡修屡毁,清朝咸丰年间,通驷桥再次被大水冲毁,以后三十余年来往行人只能搭乘小船过江。
光绪二十一年(公元1895年),林巨伦捐资三千银元重修通驷桥。整修后的通驷桥桥体略呈弧形,长165米,每个桥拱跨度10米,桥面宽6米,桥身高4.50米,两边石栏杆青石条实叠,桥墩南向有三角形剖水刀,以减缓水的冲击力,桥的南侧嵌有“龙洲环碧” 四字石匾 ,桥的北侧镶嵌有“凤诸回澜”四字石刻匾额,对仗工整,意蕴深远。通驷桥贯通以后,方便了龙游城的内外交通,大大促进了龙游城的发展。
在商业道路上,诚信与创新是基石,质量与服务是保障。他勤勉敬业,以智慧与恒心开创事业,展现了儒商文化的精髓。同时,林巨伦不忘回馈社会,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修建公益项目,造福乡梓,彰显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。这启示我们,在追求个人事业成功的同时,也要关注社会福祉,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林巨伦的故事激励我们,在商海中航行时,既要扬帆远航,追求卓越,也要心系彼岸,回馈社会,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。
作者|邓根林
来源:龙游传媒公众号
发表于 2022年11月06日 09:24